“血癌是新加坡孩童的第一号杀手。不论年龄、性别、体质,血癌都有可能‘找上门’。每天就有六人被诊断出患有血液疾病,目前至少有50名病患等待着骨髓移植,以延续生命。”骨髓捐赠计划的职员李雪琳娓娓道来。
新加坡“骨髓捐赠计划”(Bone Marrow Donor Programme,下称BMDP)于1993年由一对夫妇发起。他们因为自己的孩子无法找到合适的骨髓而失去宝贵生命,不忍见到其他的血癌患者及其家人也经历同样的遭遇,于是化悲伤为力量,设立骨髓数据库,希望能为血癌病患带来一线希望。
“22年来骨髓数据库已有五万一千名登记者,但仍不足。”李雪琳表示非亲属骨髓配对成功机率是二万分之一,犹如大海捞针。但无论如何,为每一位病人找到合适的骨髓就是BMDP的使命,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能达到十万笔资料的目标。
骨髓捐赠计划应慈济之邀,于2015年11月7日在佛教慈济义诊中心主讲医疗讲座“髓缘之爱在狮城”。21名与会者中,不少人登记成为骨髓捐赠的一员,也有人拿了相关套件,回家鼓励亲友一同参与骨髓捐赠。
捐赠骨髓 可以救人
不同于其他疾病,很多先天血液疾病无法靠药物治愈,骨髓移植可能是病患复原的唯一希望。对于血癌患者而言,骨髓移植更是化疗无效后,决定生死的最后希望。
全球的骨髓捐赠数据库累积了超过250万笔资料,尽管如此,还是有许多血癌患者找不到适合的骨髓。
在新加坡,年龄介于17至49岁的健康人士可以捐赠骨髓,骨髓数据库会自动在捐赠者60岁时把资料删除。登记程序只需五分钟,填上基本资料、个人病史、联络号码后,用两支棉花棒分别在左右口腔壁轻轻滑动一分钟就完成了,无需抽血或付费。
BMDP更贴心地准备了骨髓捐赠套件,让有意捐赠者在家里自行完成登记程序,然后邮寄到BMDP办事处。在收到捐赠者的棉花棒后,BMDP会分批将口腔细胞样本寄去检验。两个月后捐赠者的人类免疫基因组织类型(HLA)资料将会被输入到骨髓数据库里,等待配对。每笔资料的化验费用大概是150新元,由BMDP资付。
救人一命 无损己身
医疗科技的进步,使得骨髓捐髓的过程变得简单、无痛,对捐髓者的健康影响近乎零风险。一旦配对成功,捐髓者会被邀请到BMDP办事处了解详情,并透过健验以确定适合捐赠骨髓。
捐赠骨髓有两种方式:周边血干细胞捐赠和骨髓干细胞。
较多捐髓者选择周边血干细胞捐赠。除了抽取的时间较长以外(五到七个小时),过程跟捐血一样,捐赠后即可回家,整个过程简单又安全。李雪琳解释:“我们只是把干细胞过滤出来,血液里的其他成分会回流到捐髓者体内。”
为了增加干细胞的生长和增加血液的干细胞成分,捐髓者需在捐赠前连续四天皆需注射白血球生长激素(G-CSF),捐髓者可能会感到轻微肌肉疼痛、头疼或感冒症状。
第二种方式是骨髓干细胞。“抽取骨髓干细胞时,捐髓者将会处在全身麻醉的状态,所以不会感到疼痛,过程只需一、二个小时,隔天就能出院。”李雪琳指出:“骨髓是从骨盆抽取,而不是脊椎, 所以不会有神经线受损的问题。除了短暂的肌肉酸痛或疲倦,没有其他副作用。”抽取的骨髓干细胞只占身体的骨髓5%左右,在四到六周内身体会自动再生骨髓,没有后遗症。
倡导骨髓捐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,李雪琳表示最大的障碍就是民众普遍缺乏正确认知。一听到骨髓移植,很多人就闻之色变。许多配对成功者在了解捐髓的确实程序后,会毫不犹豫地答应捐髓。但是,他们往往会碰到家人和亲友的不解和阻碍。在新加坡,配对成功后拒绝捐髓的有40%之多。
短片显示了一名“捐髓英雄”Wilson Quek,在得知自己配对成功时,听到许多亲友的议论;有的担心他捐髓后无法生育,有些忧虑他会有后遗症等等。Wilson听了心里难免有所顾虑,但为了救人,他还是毅然选择捐髓。“我的细胞能够救活一个人,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,多么美丽的事。” 短片中他自豪地说道。现在他身体健朗,已是四个孩子的爸爸,亲身见证了捐髓的确无损己身。
对的事情,做就对了
来自邱德拔医院的护理师蔡微妮,首次参与慈济主办的医疗讲座。她记得求学时学姐曾分享血癌病人因受尽病苦,又要承受化疗的副作用,时常住院、抽血等等,心情比较差也会偶尔发脾气。不舍病人的痛苦,讲座结束后她立即登记捐髓。“如果这是我能力所及的事,那么何乐而不为呢?况且,现在有周边血干细胞捐赠,方便得很。”
蔡微妮的父亲是巫裔和华裔的混血儿。听了讲座,她跟了解因基因混合的关系,少数族群骨髓配对成功的机率比其他同族来得低。她的登记意味着跟自己一样族群的病患又有多一线存活的希望。“如果父母反对我捐髓,我会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跟他们分享。相信他们了解之后,一定会支持我的决定。”她信心满满地表示。
守护生命 使命必达
主讲人李雪琳在骨髓捐赠计划任职了两年,起初只当成一份工作,现在却全心投入、使命感十足,如此转变源自一份感动。“记得刚任职三个月时,我们举办了受髓者与捐髓者相见的典礼。当时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,重获新生的受髓者一入场就泪流满面,根本说不出话来。当时的我也感动得直掉泪。后来,受髓者的女儿把一幅画献给捐髓者,图画下方写着‘谢谢您救了我妈妈的性命’。一番自省后,我发现原来我的工作是如此的特殊。”李雪琳感动地说道。
“偶尔,一些成功的受髓者会到我们的办公室表示感谢。看着他们健康的身体,尤其是儿童病患有时甚至会手舞足蹈地跟我聊天,心里感动不已。对我而言,骨髓移植前后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。‘之前的世界是昏暗的,而之后的世界是光明的’。”看见病患重生后的喜悦是她最大的推动力。
拨出周休的时间到慈济义诊中心演讲,李雪琳不怕人少,只怕没有机会倡导。“虽然今天来的人不多,只要大家的心有被启发,一传十、十传百,我相信还是有用的!”
单纯的信念,坚定的意志,相信李雪琳的使命一定会达成的。